我作为地质工作者曾经在大庆油田工作与生活了20年,对“石油”和“大庆”有着特别感情,并把这份深情融入了自己的集邮爱好。
1983年,我组编《我爱石油,我爱大庆》邮集参加全国邮展,由此开始了将个人爱好与专业相结合的专题集邮之路。“石油”这个题材比较广泛,因此我选用“石油工业”来加以限制,既便于构思其内容,也易达到有的放矢地拓展。
我的《石油工业》专题邮集,曾在1997年和1998年的国家级邮展上获得镀金奖,这次再度加工后参加“上海—澳门邮展”,分为计划、石油勘探、石油开采、石油储运、石油炼制、石油化工和石油前景7章21节。
我在标题页上用一枚带有美国1942年德雷克井图案的邮资机戳剪片,并引出:“就是这口著名的德雷克井开创了现代石油工业……”,这样使得邮集的“开局”具有一定吸引力(图1)。
对专题的拓展,我用了17张贴片,从煤油、汽油、柴油、润滑油、航空煤油、沥青等石油产品(图2),以及化学纤维、合成橡胶、塑料、化肥、石蜡等石油化工产品这两个方面去展开,并注意到相互之间的逻辑性(图3)。
我在编排中,使用邮票的范围涉及到145个国家(地区),细分类型达50多种,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材收集的多样化、广泛性。比如仅变体票就包括折白、齿孔移位、漏齿、错色、漏色、倒盖(印)、加盖移位等11类;使用了16个国家的50件邮资机戳,这些都增加了邮品的收集难度。此外,我还用2张贴片进行小规模的传统研究,展示了正票及其试模、试色印样,以及票样、加盖票与变体票等品种,更增强了邮集的收集难度(图4)。
石油是地球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,但其不可再生的特点,决定了它终究将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。基于这一道理,我在邮集的结尾部分,巧妙地使用了12枚民主德国的分色试印印样,通过这些印样上色彩的变少,来说明“一旦石油资源枯竭,石油工业也将日暮穷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”警示人类要节约能源(图5)。虽然这种表现手法目前已算不上新颖,但它有着一定的收集难度,更要求在邮集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一定的信息,因此得来并非轻而易举。
同许多专题邮集者一样,我深切体会到掌握外语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。我在走上专题集邮之路的同时,不但“扫除”了外语方面的“盲区”,还购买了《英汉词典》、《法汉词典》、《德汉词典》、《英汉集邮词典》等工具书,努力使自己的外语水平能因此有更多“额外”收获。也正由此,我目前同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20多位邮商或集邮者建立了长期的联系,使自己《石油工业》专题邮集的邮品收集与研究,有了多方面来助的“外援”。如有时为了搞清某件专题邮品上信息的来龙去脉,在尽已所能已经“穷途末路”时,往往正是那些“外援”或者给我明了的答案,或者给我启发而得以恍然大悟。
摘自《上海集邮》2001.3.P16 鲍立方